2010年6月2日星期三

上海世博会与我

26-28/5,去了上海一游,主要的目的是参观世博会。
26/5一早,跟两个女朋友从随园出发去火车站赶6点04分的动车。
新山的朋友,Vivien也会从新加坡飞到上海与我们会面。

讲真的,心情是有些兴奋的,因为在南京朋友当中,我们几个是第一批去世博的。
还没出游前,临时搜了一些关于世博的资料,类似哪些展馆是值得去、哪些是需要预约之类的。我把一些想参观的展馆记录在一张小纸上,我事后才知道理想和事实原来真的是两码事,是派不上用场。

我们计划游世博两天,游上海一天。我个人到过上海几次了,可是,对她没有多大的好感。这是因为自己是来自乡镇,潜意识和意识上对大都市存在着排斥。面对这个人口约2千万的大都市,我同样的不见得会喜欢。

26/5,在酒店跟Vivien会面之后,我、她和Lusi去了逛上海。
其中包括了豫园、新天地和黄埔外滩。
在豫园看见的还是一贯的人头汹涌。个人觉得没怎么样的小笼包,店门口还是站满了人,发傻。随便逛逛、拍拍照,就逃跑了。在出口处问了两个中年和老年人,问他们上海有什么好玩的,他们都“显显”地说:上海没什么好玩的。接下去遇到的上海人都给我们同样的答案。
在新天地一带,难得的悠闲。在不太多人的街道旁闲逛。沿路上,我们陪着Vivien找几家名牌二手店。
无论如何,我还是忍不住对上海的夜景觉得惊叹。除了上海的黄埔外滩,另一个让我有同样感受的是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口。当然,要挤得进去人群中贪婪地拍那些绚丽的夜景需要勇气和耐心。这次的旅程,我多次选择拍人头。Vivien大感兴趣的和平饭店的爵士音乐表演无法达成,因为那间店目前在装修,要等一个月后才会完工。

第二天早上,我终于要进世博园了。感恩的是,我所租的旅店交通十分方便进入世博园。
我们住在徐家汇路的莫泰168,双人房一夜RMB218。那里靠近马当路地铁站,只要出示世博票,就可以乘坐免费的地铁入世博园,只有两站路。一站是到浦西的展区,另一是浦东的展区。我们感兴趣的展馆如亚洲、欧洲的展馆都座落在浦东区。

一出浦东站口,第一个展馆是Australia馆,人太多,我们没法进去,只是溜了进去它的纪念品区去买18元的冰淇淋。
附近有泰国的,还有马来西亚的Minangkabau展馆。我终于看见它了,太开心了。想不到马来西亚馆也有不少人在排队。Vivien提议我们先去在马来西亚馆隔壁的纽西兰馆。可是,那里没有太新奇的事物,不过那些绿色植物让人心情愉快。

接着,我们先跟Lusi去了印尼馆。来自印尼的Lusi之前就说过,只要参观了印尼馆,其他的有没有参观,她都无所谓了。庆幸的是,她祖国的展馆没有让我们失望。印尼的展馆是值得一游的。面积比马来西亚的大很多,展览品也更吸引。如果说马来西亚的价值2千万马币,那印尼的馆应当要2或3倍的价格吧。我是Lusi的话,我会为之骄傲。

终于,轮到马来西亚馆了。Vivien没兴趣排队,她自己参观别的去了。Lusi陪着我排队。搞不懂没什么马来西亚的排队队伍不怎么会走动,让人感觉慢。有的展馆比较有人情味,会设绿色通道给老弱病残孕者,马来西亚的也不例外。
这个价值马币2千万的展馆有什么有趣的事物呢?我很想看个究竟。它的外形其实不错,屋顶以红色为主,很吸引人。
排队时,有个中国女生跨过栏槛插队,我碰了碰她,然后说你应该去后面排队。她回我:你管我,你没看见我和这些人是一个团的吗?我刚才走开去了买东西。你要管我,去前面管吧。我无语了。
在这两天的参观中,我们几个也“参观”了不少本地人的“模样”。例如最热门的纪念品之一是世博会护照。它类似我们的护照,在每个展馆会有一个柜台为参观者盖章。不少人一进馆就忙着去盖章,好像要完成什么任务、功课似的。排队时,被插位是必然的事。在某些展馆有些需要凑前去看的小洞口(里面有东西看的),站在后面傻傻被插队的我,感觉好像永远都不会有机会轮到时,我就会放弃,转身离开。一些热门展馆如德国、日本、中国、沙特之类的据说要排上3-7小时的队伍,我们一听就放弃了。

我选几个展馆来分享吧。
由于马来西亚是我自己的国家,其一目的也是想来支持一下。里面有一些展览品如世界第一的手套(真的吗?)、售卖肉骨茶包、Carotino食油、batik之类。楼上还有个美术廊,我们特地去找跟那个马来同胞聊天。想必他对着中国人鸡同鸭讲的,应该彼此交流机会不多。馆里的马来同胞,我们都会跟他们聊聊天,他们都很开心。

礼貌上,我游过了马来西亚馆,感觉上除了这些展览品,我看不见什么深入、有内涵的事物。黄女士,它真的值得两千万吗?哪里值这个价?
我们都很遗憾原本要带过来的24节令鼓和舞狮没被带过来。我在第二天离开浦东前观赏了日本的打鼓表演。当时下着细雨,我正预备离开浦东,可是,被鼓声吸引了,沿着那个声音去找找。感恩没有错过一场难忘的表演。我不会打鼓,第一次观看24节令鼓表演时,是在新山的南院。我深深被鼓声吸引,每一声都是如此的振奋人心,难怪战场上,要用鼓声来壮志。看那群日本人忘情地打鼓,很感动。天下着细雨,可是,他们却有本事让人围绕着他们,在结束之后,都没有人愿意离开,还问:还有啊。我当时的心想:如果马来西亚的24节令鼓和全世界第一的舞狮团有带过来的话,肯定也会那样吸引人吧?
在丹麦馆里,除了看见远程而来的小美人鱼,在跟着大队绕圈圈预备上顶楼。突然来到一段路。左边向上的楼梯关闭了,然后有条向下的路,旁边有个牌子写着:要上顶楼,请使用这条路。我为之一震,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吗?在一个大起前,有时候,要经历一个大落。我一下子质疑:要往上,真的是要走这条往下的路吗?特别是当我一个人走这条路的时候,我质疑,可是,我还是选择相信。

那天我们走了很多很多的路,一直到晚上9点,Lusi投降了。我跟她说,我还想继续。结果,她一个人回去旅馆,我一个人在继续走下去,虽然很累了,可是,还是有些不甘心和贪心。在进入英国馆前,跟很多人一起排队,花了几十分钟转来转去才入了馆。一进入这个外表奇特的展馆,被里面的展览品搞晕了。它就是由许许多多的玻璃或塑胶管子组成的。每个管子的尾端放了不同的种子。因此,它被称为种子圣殿。这是我出馆之后,才看见的。还好是晚上进来,人不多,如果要我白天花上几个小时,进来看那些不知名的种子,可能,我会要打人,哈哈。
连小孩也知道这个城市需要你我他,不分种族、信仰、经济地位等一起来建造
走到地铁站大概是晚上10点半了。它就座落在Australia馆旁,我看没什么人,进了去参观。这个馆确实值得参观,最后看的是一个由3个小朋友为主的电子版加实物表演。从小孩的对话中,表达了他们的国家是由不同种族组成的,他们珍惜每一族群的付出和贡献,呼吁每个人为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付出,让生活可以更美好。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“城市,让生活更加美好Better City, Better Life”。我很希望那一天,我的祖国也会上演类似的表演。每个族群的付出都被看重、被珍惜。我有这样的一个梦想。
这些人头和艺术品让我觉得很有趣(法国馆内)
第二天,去了Vivien大力推荐的法国馆。排队耗时约50分钟。可能是时间不合适,人太多。人头和声浪已经遮盖了那些艺术品会给我内心带来感动。我无法领会到Vivien前一晚在法国馆的那份享受,也没有我前一晚在挪威馆里头静静听音乐的那份美妙经历。虽然不是现场表演,可是,那些音乐人脸上的投入、专注、愉悦,轻易感染到了我。当然,最重要的也是馆内人不多,可以让我好好发呆一下。
28/5下午两点,欣赏了那场日本鼓手们出色的演出,我才过去浦西展区。其实,浦西也有不少值得看的展馆,可惜我的时间不多,只有2-3小时。
我花比较多的时间在城市实践展区绕绕,个人很喜欢深圳的个案。难得他们以艺术家为主去述说他们坚持的艺术梦。里头很多可以拍照的角落,灯光很好。

我再绕了其他几个展区,便匆匆地告别了世博会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从旅店出发到火车站,遇上一个很风趣的上海德士师傅。我们谈论了关于上海男人和女人的话题。上海男人是出了名的好男人,而上海女人是出了名不好搞的女人。家务、烧饭、在外工作赚钱是上海男人的天职。他说不管工作回去多累,他会负责家里的家务事,太太负责烧饭。有时候,她忙的话,他也会烧饭。他误会我是南京人,一直跟我说身边有几对上海老公南京媳妇的夫妻。他问要不要帮我们三个找个上海老公。我之后跟他说明自己是马来西亚人。问他可不可以帮我找个允许和有能力让我每年多次回国,还有愿意让我生4个小孩的上海男人,哈。到下车时,他还是很热情地说要为我们介绍。谢谢了,师傅。
最贵的展馆,沙特馆,14亿
第二名的是日本馆,7亿
这次三天两夜的旅程,个人的旅费约1千元,包括食住行。28/5晚上,回到南京,只有一个字:累。

5 条评论:

drvictorgo吳裕城中醫師 说...

如果我算你的朋友的話。。。那我比你早去世博。

Siaoli 说...

你当然算是我的朋友。我最近当了宅女,不知道你已经去了世博。在随园这里的朋友是数我们最早一批了。

YEN 说...

那个手套如果没猜错的话是Top Glove的对吧?是的,若论应付全球手套需求量,它真的是世界第一的。以前采访过他们几次,公司高层是一群苦干实干并且蛮谦虚的企业家,很不错的公司。

原来一个世博竟然酱够力大!

小蓝 说...

我并不知你的理想,原来是和我一样要做四个孩子的妈。路还长的很,我拼了八年才有这个成绩,加油吧!!

Siaoli 说...

KUN:如果这次世博会不在上海,我又不在南京的话,或许我还不知道什么是世博会。确实是够力大。
大姐:我是被你影响的。这个梦想,有时很想捉得紧,有时很想放弃。有的梦,或许随口说说,不能太认真。等我找到孩子的爸,再来说吧。